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长的研究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而加快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既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农民富裕的主要途径。衢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加快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有一定优势,但近年来受柑桔产业严重冻害、生猪整规等工作的影响,农民一产经营面临转型阵痛,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长脚步放缓,需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长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加快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又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1、加快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衢州农业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头部产业从业人数众多,虽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业人口加快转移,农民一产从业人数逐年下降,但目前依然高达49.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和从业人口的比例分别达22.7%和37.1%。因此,未来从事一产的农业人口依然是农村就业人口中的主流,短期内如此庞大的群体不可能实现完全转移,发展头部产业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经之路。
2、加快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中把“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域建设大花园,乡村振兴战略也提出以村庄的绿化和美化为核心要义的生态宜居目标,而村庄绿化一直是衢州市国土绿化的薄弱环节,也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特别在2016年初的柑桔冻害之后,农村土地抛荒率有所增加,处处桔海涌浪的绿色景象遭到破坏,对农村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加快一产经营转型,在农村闲置耕地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实现乡村产景融合发展,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途径。
3、加快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重大潜力。一是从农民收入四大块结构看,随着工资性收入基数不断抬高,连续高速增长的红利基本消耗完毕;转移净收入靠大量财政资金“输血”来保证高速增长,难以为继;财产净收入占比偏低,拉动作用远未形成,因此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才是农民持续增收蕞大的潜力所在。二是从三次产业的经营净收入结构来看,衢州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占经营净收入的比重只有30%左右,而丽水为70%左右。说明衢州土地上的财富并未被农民充分挖掘,与丽水差距显而易见。但是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可转化成农民增收新的动力。三是从一产经营的特征来看,一产经营的从业时间相对较为灵活,并不与其他增收途径相冲突,可以与外出务工等就业形势并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二、衢州市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的现状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地将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来对待,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产经营净收入总量偏低、增速缓慢,已成明显的增收短腿。
1、总量偏低。2017年,衢州市农民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为1300余元,占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3%和6.4%。而与衢州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均较为相似的丽水市农民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高达3800余元,占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9%和21.0%,衢州与之差距显而易见。即使与以家庭加工业、商贸交易发达著称的金华市比,衢州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也有较大差距。2017年,金华市农民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为2200余元,占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的比重分别为34.1%和9.2%。由此可见,衢州农民土地上的财富并未被充分挖掘。
2、增速偏缓。近年来衢州市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或负增长周期,以近三年为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9.6%,人均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速达6.7%,而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年均下降1.1%。因此,一产经营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由2015年的7.9%下降至2017年的6.4%,呈萎缩态势。说明一产经营净收入的确是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块短板。
2015-2017年衢州市农民收入结构
三、衢州市推动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长的优劣势分析
近年来衢州市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即有产业转型中的主动调减等内部因素,又有极端灾害天气的影响等外部因素,同时也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虹吸效应息息相关。客观分析未来影响衢州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长的因素,总体将呈现优劣势并存的格局。
1、传统主导产业基础稳固。衢州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工作,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加快传统农业转型、提升农业品质方面取得重大成效。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9.02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2%。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粮油、柑桔、畜禽、蔬菜、食用菌、茶叶、蜂产品、竹木、渔业等九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市农产品中享有19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浙江著名商标68件,浙江名牌产品31个,无公害农产品260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产品155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个。
2、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衢州农村电商的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天地。全市累计设立阿里村淘、村邮乐购、乡村淘等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点逾2000个,成为全国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体系各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2018年上半年农产品电商销售超百万元的农业主体172家,销售额达3.23亿元,其中柑桔类69家、茶叶类37家、蔬菜31家、蜂产品8家、畜禽产品2家。 另外,“龙游飞鸡”、龙和渔业、“早田模式”、常山山茶油等新经济新业态不断崛起,为农民的致富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3、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一方面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6家。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家,主要涉及粮油、肉类、茶叶、蜂类、柑橘等加工业。另一方面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其在整合农业资源要素、盘活闲置土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方面作用明显,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衢州市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7344家,比上年增加了1657加,增幅达23.8%。另外,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792家,并且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清理、整合,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在推动农民利益联结、涉农资源整合、经营风险共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缺少顶层规划统筹。衢州市农业经营总体比较粗放,以家庭分散种植为主,农民各自为营,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且分割零碎,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不少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意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2、缺少优势产业带动。柑桔是衢州老牌的头部农业主导产业,从业农民蕞多时达5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过半,多年来为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随着全国水果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2016年初极端冰冻灾害,产量已大幅萎缩,效益持续低迷,很难再现昨日辉煌。现有的农业品牌总体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等方面有效方法不多,普遍面临着品牌不响、附加值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等问题,缺少地区影响力大、对农户增收带动力强的特色优势大产业,从而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热情普遍不高。
3、缺少优秀人才储备。农业的发展需要后备人才的支撑,但是由于农业经营周期长、风险高、效益低,特别是与外出务工之间的收益差距逐年拉大,导致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普遍。留守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新理念、新技术推广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人才断档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四、推动衢州市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是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快速起航。
1、强化规划引领,明确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一方面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体系构建为抓手,加快土地资源整合,做好全域“一张图”的功能布局。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明确产业定位。要化柑桔严重冻害为产业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因地制宜培育适合本地区的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
2、注重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方面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做精“一产”,重点培育壮大柑桔、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同时要特别注重品牌打造,要以市场为中心,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让衢州特色农业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另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突出人才培养,吸引青年回乡创业和就业。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但是当前我市农村青年大多不懂也不愿从事农业经营,后备力量的断档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一是要提升特色产业的效益,以高收入留人。要坚定不移的走好特色发展、质量兴农的道路,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效益,不断缩减与外出务工之间的收益差距。二是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技能留人。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要优化农村创业环境,以事业留人。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业氛围,筑巢引凤,吸引更多寓外乡贤和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扎根农村,将个人的梦想转化成事业,并不断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