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激发科技创新力提升衢州硬实力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王继红通讯员郑慧娟
科学技术是头部生产力。日前,《衢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为实现科技创新目标,《规划》提出,在具体行动中要突出八大领域、实施八大工程。而企业、创新平台和合作空间,犹如科技创新大厦的长、宽、高三个维度——
“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申报8月31日截止,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申报133项,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公布。”8月13日,市科技局创新促进处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围绕我市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难题,突出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培育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特种纸等产业改造提升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项目清单以“揭榜挂帅”形式向全社会公布,单个榜单金额蕞高超百万元。真金白银的背后,是今后五年我市科技创新的两个关键词:“八大领域”和“八大工程”。
《规划》明确了我市科技创新目标:到2025年,全链条、全生态、全系统、全周期的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省边际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全国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四省边际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生态明显改善,创新平台支撑有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巨化技术中心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科技攻关
具体指标更让人振奋: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2020年基数1.7%,下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47.3%);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2.6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60件(105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0家。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企业导向,突出“八大领域”,实施“八大工程”。
“八大领域”即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现代能源技术、高端装备技术、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含碳达峰、碳中和)、公共安全领域。“八大领域”突出了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同时,“除了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八大领域与我省十大产业高度契合”。
“八大工程”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环境,具体包括科技攻关能力提升工程、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工程、科技型企业倍增工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工程和防震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基础层、动力层和计划层。其中企业、创新平台和合作空间,犹如科技创新大厦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决定了我市的科技硬实力。
截至2020年,我市累计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要实现“十四五”目标,确保总量与质量尤为重要。其中科技型企业倍增工程与科技攻关能力提升工程如同提升总量与质量的“双翼”。
衢州市纤纳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现场
“《工业强市科技要素保障方案》《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开发区创强、高新区进位专项行动方案》即将出台。”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其中科技型企业倍增工程已细化为一年、三年和五年目标。总体来说,就是加速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双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登高计划”,建立企业科技服务小分队结对帮扶制度,构建“小升中、中升高”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
科技攻关能力提升工程,包括“双自”(自立、自强)“双登”(登高、登峰)计划。
对接我省“尖峰”“尖兵”计划,实施“自立”计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实施“自强”计划,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接我省“领雁”“领航”计划,实施“登高”计划,推进“高原造峰”成果攻关;实施“登峰”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攻关。其中“自立”计划,就是充分激发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衢州学院和龙头企业创新热情,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省“尖峰”计划,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成果。“登高”计划,即围绕我市电子化学品、空气动力装备、纸质新材料等“高原”产业,积极谋划,聚焦产业发展前沿,组织创新主体大力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高原造峰”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
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内容同样丰富。包括加快新型实验室培育、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加快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培育。
《规划》提出,我市将完善实验室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对标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省空气动力装备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空气动力装备重点实验室。
从企业创新平台看,利好更是多多。《规划》明确,要加快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接融通、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发展布局。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标志性产业链,依托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布局建设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优化整合、提升能级,打造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专业化单点技术创新优势。
在加快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等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我市将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到我市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明确了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将从更大层面提升创新力。
《规划》提出,江山智能装备、龙游精密高端装备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争优进位。智慧新城、常山、开化争创省级高新区,实现省级高新区县域全覆盖。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杭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如火如荼。“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协作,积极对接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嘉兴G60科创走廊,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杭衢”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创新飞地”创新效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数据一览
科技攻关成效显现。2020年全市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7.4亿元。五年来,在八大重点领域累计实施市科技攻关项目28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9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2项。10项研发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创新平台日趋完善。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落地。京沪深杭4地6大“创新飞地”落成。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众创空间15家;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3家;新增国家创新创业特色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个。国家高新区排名从2015年的103位上升到2020年的90位。
创新主体扩容提质。实施“双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登高”计划,科技企业“小升中、中升高”梯度成长,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双倍增”,“十三五”期间,分别比2015年增长270.6%、329.7%。
“十三五”期间,全市技术市场交易额119.7亿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200项,实现销售收入10亿多元。2020年全市累计获得各类授权专利2705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68件,分别比2015年增长149.2%、272.8%。2020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比2015年增长548.6%。
将激发科技创新力细化为长、宽、高三个维度,得益于《全球科技经济瞭望》上的一篇文章。前不久,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家在此刊撰文指出,规划分为追赶型、竞争型和引领型,而每一个规划包括基础层、动力层和计划层,总体来说,规划就是要起到强化基础、激发动力、促进繁荣的作用。
纵观我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既有追赶、也有竞争,更有引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要在今后五年以至更长时期“追赶长度、竞争宽度、引领高度”。
另一方面,我市科技创新主攻的“八大领域”,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可谓有核无边、与时俱进。
再看“八大工程”,包括了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成果转化、科创环境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工程,囊括了全社会各个层面,同样也有“长、宽、高”等维度的考量;再如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如何向外引进、怎么内部培养、能否柔性合作?也是多维度的课题。为此,专家把“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人力资本”三项内容列入规划制定中五个定性指标的前三位,其次才是“制造业”和“技术商业化”指标。
一言以蔽之,规划的基础层、动力层和计划层,每个层面,都可细化为多个维度,蕞终聚焦的是区域硬实力。但硬实力不可能凭空而来,毕竟规划只是蓝图,从蓝图到路线图、从路线图到施工图、从施工图到竣工图,每一步都离不开实干。细化维度,就是方便对标对表抓落实、求实效、出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