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319号提案的答复
你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链式发展的建议——以龙游县为例》的提案(第319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聚焦“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依托“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突出产业特色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导向,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加快推进产业链式发展。
一、创新产业体系,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夯实我市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21年4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衢州市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衢政发〔2021〕7号),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明确了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发展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工作方法与主要途径、政策措施与推进机制,实施市县联动一体化发展,构建市县优势互补、梯度布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基本形成与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打造1个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百亿级“新星”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行产业链“链长制
由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作,制定了《衢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衢州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市政府领导挂帅联系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工作机制,由市长为总链长,分管副市长为副链长,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担任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的“链长”,并组建由市级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参与的产业链服务团,形成“一链一服务团”。服务团的职责在于产业链风险排摸、深化研究、破解难题、促进合作。
三、强链补链延链,助力产业链精准招商
我市为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更好地服务产业精准招商,市经信局、智造新城管委会协同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一链一树一图”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市、县两级产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了新材料(氟硅材料、电子化学材料、动力电池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方案,全面梳理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绘制出产业链树、产业鱼骨图和产业招商图,提出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招商企业库,对我市实施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四、借势借智借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
今年3月份,市发改委启动编制衢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目前已形成衢州市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10+N”任务清单初稿。任务清单从两个方面提出23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路径、推进路线等。同时,成功争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至衢州,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方案》明确将衢州作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打开了我市开放开发的区域合作新空间,全市有21个项目列入西延行动支撑性项目,其中6个项目列入标志性项目。紧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杭州都市圈战略,将高端电子材料纳入重要的产业研发培育方向,高标准推进杭州绿海“飞地”、衢州海创园、上海张江孵化器等,建设国际化研发“飞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市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契机,通过人才迁徙、产业迁移、技术转移的系列做法,使我市的产业链更好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当中。
五、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开发区综合服务要素保障能力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做大做强开发区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2020年8月4日,我市印发《******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的实施意见》(衢委发﹝2020﹞13号),将市区开发区(园区)整合成为智造新城、智慧新城两大平台,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区开发区(园区)整合工作。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十二条政策》(衢委发〔2021〕3号),建立以实绩论英雄、与贡献相挂钩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推进以集聚人才集聚青年为导向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开发区(园区)整合,全市产业要素更为集聚,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为我市进一步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好言献好策。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