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浙江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位于长三角洲地区,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端。衢州南接福建省南平市,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衢州属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皖闽赣四省边际的地理中心。衢州市整体地形呈现“两屏障一盆地”地理格局,全市表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本底。中心城区总面积515.45平方公里,下辖2区1市3县。2020年七普常住人口227.62万人,2021年,全年实现GDP1875.6亿元,财政总收入272.13亿元。
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年),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城史;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绵延流长,有江南地区保存蕞好的古代州级城池衢州府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府城墙,复建的天王塔院、文昌阁等历史文化古迹。衢州是圣人孔子后裔的世居地和第二故乡,是儒学文化在江南的传播中心,历史上儒风浩荡、人才辈出,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位于市区的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境内有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等5A级景区,此外还有江郎山等世界自然遗产。衢州市被称为中国特产之乡,各县都有一批名牌旅游特色产品:开化纸、开化根雕、江山西砚、柯城莹白瓷等。
发展定位: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诗画浙江大花园蕞美核心区。
城市愿景:中心城、桥头堡、增长级、大花园。
发展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两个先行”示范窗口。衢州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全面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形成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衢州范例,成为让人诗意栖居、令人心生向往的“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
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战略:跨越发展、共同富裕战略;底线管控、绿色发展战略;开放引领、区域融合战略;创新驱动、工业强市战略;品质提升、花园城市战略。
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28.53平方公里(138.53万亩):落实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完善基本农田储备区,实施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促进耕地规模化、集中化。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亩):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划定全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坚持严格保护、分级管控、损害追责、违法严惩原则。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08.28平方公里(61.24万亩):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开展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空间。
约束性指标和强制性要求有效落实。全域国土空间按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及其他保护利用区6种类型进行规划用途分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强化生态保育与建设、满足城镇集中开发建设需求、满足农村农业发展配套及其他保护利用分类指引。
建设衢州中心城区成为辐射边际、汇聚枢纽、协同创新、品质宜居的城市发展主核心。“四极联动”:
全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建设江山、龙游、常山、开化四大城区。“一带和美”:
落实共富指引,建设和美乡村,打造“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域花园”: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域推进山水花园城市建设。
“两屏三江,十带一园”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两屏:两大生态屏障区:
:包括浙江衢州桃源七里省级森林公园、浙江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等11处。
:包括浙江衢州千里岗省级自然保护区、浙江衢州江山金钉子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处。
:包括浙江衢州烂柯山-乌溪江省级风景名胜区、浙江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2处。4.农业空间格局
“两片、三特、多点”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两片”
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马金溪、石梁溪、庙源溪。
南孔神韵·康养活力带、钱江源—宋诗田园生态带、百里须江·世遗风情田园带。
联动沿线活力乡旅产业、提升沿线特色产业集群、串联美丽乡村聚落。
引导集聚 完善配套。一般村:因地制宜 分类引导。
推动产业发展;完善配套,加强集聚。
腾出发展空间,严格限制建设。5.城镇空间格局
:江山城区、龙游县城、常山县城、开化县城;
:航埠镇、莲花镇、杜泽镇、贺村镇、峡口镇、球川镇、马金镇、湖镇镇、溪口镇;
:石梁镇、上方镇、上余镇等30个一般镇。
“一主、四区、多点”的市域工业空间格局。
智造新城主平台引领,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产业平台。
四大县(市)经济开发区支撑,打造市域产业协同板块。
山海协作飞地平台,推动县市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智慧化治理、产业服务协同、功能互补共生等维度,推动大小三城融合一体化发展。“两江共兴”:
彰显衢州滨水空间特色,带动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健康文化等多元价值的整体重塑与提升。“组团发展”:
东南西北中五大组团形成要素高效流动、功能相互支撑的多组团联动发展格局。“南北画屏”:
打造精致靓丽的诗画风光带,并促进城市形成紧凑集约、高效发展的空间格局。
市域一体、省际联动、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到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群2小时商务圈、省内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和市域半小时沟通圈、城乡半小时服务圈。
深化推进沪昆通道、杭深近海内陆通道、合黄衢温通道、武九衢甬通道“米”字型对外通道建设。在现状铁路线网基础上,稳步推进近期、中远期轨道线网建设,预留远景轨道通道。
全面对接国家、省干线公路网,打通四省边际城市群主要联系通道。在现有高速公路基础上,进一步补足衢州南部、西南、西北部高速服务短板,加密四省边际中心的南北向高速联系。“五横六纵”国省道干线网络:
在全市范围内构筑布局完善、等级结构合理、功能清晰的干线公路网络,提高面向区域辐射力,促进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市域范围内高效畅达的交通体系,支持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完善现代化航运、航空网络体系。航道:“一主三干”;航空:“一干五支”。
围绕衢州中心城市,建设凸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通勤覆盖全市域的公共服务核心。县域层级:
以各区县(市)公共服务集中区域为核心,优化建设各县(县级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乡镇层级:
以 “城镇圈”为单元统筹地域邻近、功能互补的若干乡镇,按照城镇生活圈辐射范围共建共享乡镇级公共服务等设施。社区层级:
城区内建设社区生活圈,形成15/5分钟两级生活圈布局,在农村地区建设乡村生活圈。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8.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格局
保护历史城区棋盘状城市格局,鹿鸣山-府山及衢江-护城河构成的山水环境,以及历史轴线、街巷肌理、重要空间节点及历史风貌。5片历史文化街区:
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龙游县河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常山县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常山县里择祠历史文化街区。58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8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104处,市级465处;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26处。156个传统村落:
衢州市共有156个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54个,省级84个,市级18个。3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保护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历史文化名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他历史文化要素:
古树名木、古桥、河埠头、驳岸、古井、牌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历史地名、名人文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农业文化景观、工业遗产、重要水系形成的文化廊道、重要水工历史文化遗存…。8.2城乡风貌体系
“一带引领融南北、一园两屏美全域、五城多片显特色”。
千里岗生态屏障、仙霞岭生态屏障;
衢州中心城区、开化城区、龙游城区、常山城区和江山城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