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挪——太真乡拓宽思路破局
文字:陈璇 徐月明 严嘉慧 丰莉莎
受限于空间,身处峡谷之中的衢江区太真乡干部群众,根本不敢想象如何去发展工业,一个落地的农业项目也必须是“微而小”,村里要收储村民的老房子,甚至连块安置用的宅基地都不知道到哪去找。
太真乡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又在哪里?
在“两山”理念提出17周年之际,由衢报传媒集团日报编辑部、视觉视频部、专题部组成的“移动编辑部”走进太真乡,看项目、探现场、访农家。探寻太真乡如何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尝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从“手指缝里抠资源”,经过物理与思想上的腾挪,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困境: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乡
太真乡地处衢北深山,地域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仅有600余亩。采访车一路开进去,记者看到两边都是耸立的高山,山上是茂密的毛竹林,整个地势呈现“V”字形,田地零零碎碎散落其间,几乎没有看到大片平整的土地。
跟市区“火炉”天气相比,太真的气温明显要低一些,村旁有溪水环绕,走在树荫下能感到一丝丝凉风。我们注意到很多农房门户紧闭,村道上行走的也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我们全乡户籍人口有6000余人,因为家门口工作机会少,能够走出家门的都外出打工了,之前进行全员核酸采样的时候,我们统计过,目前全乡常住人口只有1800余人。”随行的太真乡乡长戴春峰介绍。
资源少、人口少、底子薄让太真乡陷入发展困境。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项目招引都会遇到落地难问题。眼看着满目的绿水青山却转化不成金山银山,村民的致富路被高山“围困”,乡干部们都急了。
“项目进来头部个就是看土地,我们地少征迁就很困难,因为很难找到安置的地方。”太真乡党委书记徐芳说,其他乡镇可能一个村的耕地都比太真一个乡的土地还多,有时候看到其他乡镇大片的平整土地,感觉自己两眼冒光。严重缺乏的土地空间资源,差一点把大家“逼疯”了。发展工业对太真乡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甚至是一些养殖业也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但乡村要振兴要实现共同富裕却迫使太真乡不得不拓宽思路,进行破局。
越是匮乏越要精打细算,不断为项目精准腾挪资源。太真乡“靠山吃山”,吃的是绿水青山,蕞终破局还是要从旅游入手。
2021年10月召开的太真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要依托杭新景高速公路太真互通口等,主动融入杭州、上海城市圈,全力建设衢北生态旅游大花园。
满山的毛竹曾让太真的竹产业和造纸业兴盛一时,纸文化成为主打文旅项目;瞄准当地小众农产品,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太真洞是衢州著名景区,虽然浙西北溶洞景点“内卷”严重,但是太真洞衍生出的道教文化仍具差异化竞争发展优势,值得挖掘;作为******衢遂寿中心县委头部区委旧址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这两年露营逐渐成为风口,仰天山作为露营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王家山村位于太真乡以北,境内有杭新景高速互通太真出口,塔太公路、杜灰公路贯穿其中,村子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达98%,是全乡民宿旅游产业的龙头村。王家山村竹料造纸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农户已开始利用毛竹资源手工制造土纸,“纸文化”在当地源远流长。
目前,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王家山未来乡村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现场负责人陈广平相告,他所在的浙江涌洲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并运营部分民宿。全村农房外墙修缮,以及乡愁馆、游客服务中心、下沉式咖啡馆、千纸鹤游园等14个景观节点的建设,推进顺利。自今年1月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60%的工程量。
“王家山未来乡村主要是围绕‘一张纸’打造的。”戴春峰说,通过相关景观节点的打造和“纸神祭”等特色文化活动的举办,讲好“一张纸”的故事,赋予王家山村文旅发展更多的文化内涵。
银坑村离太线公里,距离杭新景高速太线公里左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一年时间里,引来龙游麻鸡和清水鱼两个农旅项目先后在这里落地扎根。
银坑村外大洞山下的竹林鸡养殖场内,1000余羽龙游麻鸡正在高大宽敞的鸡棚中避暑,还有近千羽鸡隐身于山林中。随行的太真乡党委副书记汤肖军,是中化蓝天集团在乡挂职干部,是他一手促成了银坑村竹林鸡养殖基地项目的落地。“一只鸡”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截至目前,已经销售竹林鸡3000羽,鸡蛋2000公斤,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第二批2000羽竹林鸡预计在10月上市,能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同时,竹林鸡养殖基地二期扩建项目已完成,计划增加产能2000羽。
从省城到山乡挂职两年,汤肖军已经能讲一口正宗的衢北普通话,还通晓了竹林鸡的养殖知识,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鸡司令”,他对这一外号也颇为自豪。
“这儿的山水好,我们做过盲测,太真出品的竹林鸡肉质确实比别地方好,鱼也比别的地方好吃。”汤肖军说的“鱼”,是衢州市铭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在太真乡铜山溪边养殖基地里的“清水鱼”,自2020年落地以来,年产清水鱼20万公斤,产品主要供应杭嘉湖地区的中高档餐馆,年产值达500多万元。今年8月,银坑村集体将投资380余万元,新建年产25万公斤清水鱼养殖基地,由铭皓公司总经理蔡卫平率专业团队承包经营,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以上。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是重要抓手。”戴春峰说,太真乡希望把王家山村打造成当地旅游的“龙头”,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紧紧守住绿水青山,通过小块土地的腾挪,因地制宜引进特色农旅文旅项目,太真乡走出了颇具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你家民宿的停车场,乡里已经列入建设计划了,预计两个月内可解决停车问题。”烈日之下,王家山村的幽兰谷民宿古朴典雅,花草环绕。刚踏入院中,戴春峰就向民宿主人沈斌告知了一个好消息。
沈斌刚送走一批衢州本地游客。他是王家山村女婿,上海人,曾是上海一家旅游公司的业务经理,妻子张明霞曾是衢州一家大酒店的员工。
2019年,沈斌夫妇利用王家山村的老宅建设民宿,当年10月1日开张迎客。开业当天到2020年春节,上海客人就“霸占”了他的幽兰谷民宿。“虽然起步晚,但我们起步高。”沈斌说,他是看中了太真乡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以及好的投资政策环境,选择在此创业。
近两年,虽然深受疫情影响,幽兰谷民宿接待量大减,但沈斌以变应变,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上海客人来不了,衢州本地的客人仍源源不断。
“幽兰谷是王家山村30家民宿之一,沈斌在太真扎根,既带来了外面的新理念新渠道,也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行业的发展。”戴春峰介绍,像沈斌这样的外乡人、新乡人,为太真乡文旅发展带来极大推动力。
2020年1月13日,在王家山村“花树岭”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村支书张正富给10位“荣誉村民”颁发了证书。这10位“荣誉村民”来自不同行业,有“免费午餐”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邓飞、“古村之友”公益组织创始人汤敏,也有仙鹤纸业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敏良、衢州市地名研究会会长刘国庆等。
两年来,这些荣誉村民把太真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纷纷为家乡发展出点子出钱出力,大大小小的项目搞得红红火火。
随着衢北天路——杜灰公路景点打造、衢城蕞近观星地——仰天山露营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太真乡融杭接沪“衢北旅游集散地”的愿景将进一步呈现。
目前,太真乡与杭州一家茶叶公司合作,开发5000亩茶林,采取“公司+基地”模式,每年为公司提供茶青,解决了当地茶叶销售难题;引进河南投资商,在华坑村流转200亩山地种植“大红袍”大果花椒,培育“赏花+售果”农旅融合项目;仰天山露营基地项目也在进一步接洽。
离开太线点,乡干部们还在忙碌着,徐芳手机上发出的一则通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项目推进作战图中有挂‘红灯’的同志,下周前必须转绿!”
徐芳介绍,太真乡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为区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太真乡产业起步较晚,要做的事情太多,必须抓紧时间,农旅文旅两手抓,东片西片两头进,打通太真乡“两山”转化通道,实现乡村振兴,“太真共富必须有真功夫。”
或许,经过资源腾挪的太真乡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诗意栖居、令人向往的大花园。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