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方向因“工业上楼”是根据具体某个细分产业方向(如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去进行产品设计所以对于招引的企业会更为聚焦在某个产业方向进而增进了各个产业方向的产业集聚。“工
投资需谨慎,“工业上楼”亦是。 “工业上楼”建筑是指针对不同产业方向的行业,该厂房具备行业高通用性、高集约性、高适配性的特点,不仅符合国家通用建筑标准及消防、节能、环保等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还能基本满足该行业大部分企业对厂房设计的要求(层高、承重、卸货平台、吊装口、货梯…)。
工业上楼的土地性质大部分为普通工业用地(M1),且容积率不低于3.0,在深圳更是达到3.5以上,建筑高度在24m以上、层数8层及以上,配置工业电梯且集生产、研发、试验功能于一体的厂房。
目前我国对“工业上楼”尚无统一的标准定义,“工业上楼”是一种新型产业空间的供给模式,也是一个有关产业、建筑、规划、运营、招商、政策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系统。对于“工业上楼’这个复杂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产业方向,因“工业上楼”是根据具体某个细分产业方向(如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去进行产品设计,所以对于招引的企业,会更为聚焦在某个产业方向,进而增进了各个产业方向的产业集聚。“工业上楼”项目的产业空间宽大层高灵活,实现了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仓储等各环节一体化运营管理。通过精准招商,在“工业上楼”项目内能形成密度更高的产业集聚,在园区范围内即可形成定的产业链上下游,一栋楼便是一条链,更大力度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2)生产模式,随着生产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工业上楼”在生产空间从平面向立体转化的过程中,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生产工艺和流程发展巨大改变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对于智慧工厂的要求和需求越来越高。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本身对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就有更高的标准,推动了“工业上楼”在前期规划设计时可以按照产业特色来配套园区的物理空间及智能化、数字化基础。
3)模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土地使用率、产出率蕞高的区域,因区域可开发面积的限制,促成了“工业上楼”的产生与高效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可开发面积少而无法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空间,而“工业上楼”的应用也会带动沿海及内陆其他城市逐步适应。“工业上楼”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广泛推广,逐步带动了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工业城市的复制借鉴。依托产业转移和工业制造发展的内陆城市,“工业上楼”或将成为其未来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以“工业上楼”的模式创新从供给侧推动了土地与空间要素的改革,带动更广范围的产业领域供给侧改革,发挥改革的乘数效应,构建具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
但“工业上楼”更适合产业基础更好的城市,如果土地不匮乏过产业基础较差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弱二线城市,其实没必要做“工业上楼”,不仅提高了产业空间的建设成本,如果想要实现企业的使用效率要求,也会提高运营管理成本,经济效益并不高。
发布于 2023-11-20 22:49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