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热线】衢州江山:土里种得好云上卖得广民族联盟助力民族乡村叩响共富大门
近日,江山市民族村江村的高山蔬菜基地里,果蔬迎来采收季,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直播、发货,短短一上午,已接到七十多家来自各地经销商的订单。在江山市委统战部的积极推动下,统一战线各方力量深入民族村田间地头和种植农户家,在栽培管理、技术指导、直播推广等方面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赋能民族村产业叩响共富大门。
近年来,江山市委统战部集中党派力量和统战资源,围绕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建立“1+5”民族共富联盟,集结江村畲族民族村与木车村、清泉村、方家村、江山底村、龙溪村5个民族重点村的资源力量,用好“党派服务助兴”“电商直播共享”“风情文化互融”三张牌,开启民族乡村振兴新模式。目前 ,6个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都得到快速增长,其中清泉村、江山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
“农户种植遇到蕞多的问题,就是‘细菌瘟’。这是一种土传病害,目前没有药可以治疗。”党派团农技专员张容说,“我们根据高山蔬菜的生长情况,制定种植技术指南,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产量和品质上来了,村民心里也就踏实了。”为了帮助增收,江山市委统战部探索建立专家工作站(室),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入驻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办公、指导,围绕文化发掘、村庄风貌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等献计献策,帮助提高造血功能。目前已建成博士工作站1家、乡贤工作室3家。
此外,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江山市委统战部在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建立同心帮扶基地,按照“一村一品”培育思路,加快土地流转,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推动各成员村壮大集体经济。目前江村民族村已有生姜基地220余亩,龙溪村有茶叶基地160余亩,江山底村有白菇基地200余亩,木车村有蔬菜基地360余亩,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态势。
提升附加值和“含金量”同时,江山市委统战部促进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与电商产业园实施品牌战略,以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为抓手,依托益农信息社和乡村振兴讲堂,借助“电商+农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打通产销链条,实现线上线下互补互动,增加村集体收入。今年各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70%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外销售。目前,邮政、申通、中通等6家快递公司在村里设立收件点,平均每天约有300公斤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为了让更多村民拿得起手机这个新“农具”,干得了直播这种新“农活”,借助农业农村局力量,在各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建设直播间8间,培养村播126名,以清泉村农村电商产业基地为中心,建立“山里+山外”“线上+线下”的产销经营模式,与市内外民族乡村联播互动,全市共开展各类“村播”培训69场,共有2145人次参与,有30余种本地、外地农特产品通过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网售额达到700多万元。
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生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江山市委统战部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举办首届民族风情文化节,结合“三月三”、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民族共富联盟成员村轮流承办一期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安排村歌嘹亮、传统体育、民俗活动等节目,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我们畲族女孩都会唱歌跳舞,能把畲族的舞蹈传播给孩子们我们非常开心也很乐意!”依托江村、清泉村石榴红家园基地,畲族姑娘们当起学生研学活动中的舞蹈老师,教授孩子们民族舞。此外,民族共富联盟还组织中小学生、各族群众开展剪纸、织带、制陶、民族舞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培训,寓教于学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标题:《【市县热线】衢州江山:土里种得好云上卖得广,民族联盟助力民族乡村叩响共富大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