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民政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106号提案的答复(衢市民提函〔2024〕13号)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发展历史街巷地名文化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第10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你对衢州地名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我们将认真吸收采纳提案中的建议建言,从三方面入手,挖掘、发展、弘扬地名文化,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传承和保护老地名。使用就近采用的原则,以新命名道路的形式恢复古地名、保护老地名。2020年在桥隧命名中、2021年在府山街道街巷命名中、2022年在东港南拓片区道路命名中、2023年在智慧新城一期道路命名中,均将老地名应用现今地名命名中,恢复了如“南湖沿”“初芳巷”“当典弄”“美俗坊”“进贤”等一批老地名。
二是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南孔文化、烂柯围棋文化等是衢州文化的精髓和底蕴,并且衍生出“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衢州新时代人文精神。我们编制完成了《衢州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明确了城市建设单元命名主题,增强区域路名的系统性和指位性,在今后的道路命名中,将结合区域特色,从历史文化中提炼一系列好的路名,丰富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
三是深入挖掘研究。深入研究地名、路名的内涵和特征,广泛开展资料的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编制《衢州地名志》《衢州街巷故事》《衢州地图集》等图录典志,推动优秀街巷地名文化高质量转化。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衢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对各类地名进行系统挖掘整理,重点做好千年古县、古镇、古村落、著名山川、古街巷、历史地名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本市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登记、宣传、保护的管理机制。
二是打造地名文化品牌。以地名文化品牌、地名文化展示设施、地名文化周边产品等元素讲好地名故事。过“地名文化巡回展”“一路有景、暖心相伴”、“地名文化进乡村” 、“地名文化我传承”等16个地名文化活动,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充分利用如长虹地名墙、礼贤千年古村馆、马金千年古镇馆,推进地名文化有机融入村史馆、乡情馆、未来乡村馆。
三是申报地名文化遗产。积极参加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工作,对我市现存地名进行梳理,对对5000余条地名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资料,邀请专家进行稽考论证,以百年为尺度对地名按时间进行分类,建立地名时间尺。目前,我市盈川村、清漾村入围省头部批千年古村落,马金镇、礼贤村、明果村、团石村入围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古村落)。2024年,我市共挖掘7个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争取获省级认定。
一是开展街巷地名考证工作。对城镇、乡村历史街巷(古村落老街)地名开展详实细致的考证工作,确认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寻找古村落老街巷的历史印记,保留富有特色的居民、店铺作坊、名人故、旧居、宗教建筑等遗址遗迹,确认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性建议、方案和措施,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二是开展历史文脉梳理。整理核心价值线索,提出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与整体利用的总体思路,根据遗产类型、区位交通、空间容量、价值特征编制分级分类利用的功能标准,为制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探索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以及“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典型,常态开展进村社、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