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衢州考察学习心得体会2
7 月 15 日—7 月 16 日,在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下,我有 幸参加了赴衢州市考察的行程。期间,通过沿途实地参观考察, 给我带来了很大收获,增长了不少见识,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一、衢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衢州市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 “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1994 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2012 年、2013 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宜居 城市,2013 年国家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成为浙江省惟 一上榜的地级市。工业立市是衢州发展的主战略,现在衢州从基 础重工型的工业结构向大力发展服务业、现代农业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衢州市积极推进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三 改一拆”行动,并实施古村落保护、农村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 理,在高速发展中让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并存,以此来推动 新型城市化、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综合来看,衢州经 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000 年以来,衢州市经济总量提升 幅度大,14 年间从 100 多亿跨越至突破千亿的规模。据衢州市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市生产总值 1056.5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9.1%。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 83.15 亿元,增长 1.1%;第二产业增加值 555.92
亿元,增长 10.4%;第三产业增加值 417.50 亿元,增长 9.0%。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 5.8%,批 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 9.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 8.1%,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15.0%,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 16.1%。三次 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 8.2:53.1:38.7 调整为 7.9:52.6: 39.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 41676 元,合 6730 美元,比上年增长 8.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 49791 元,合 8040 美元,比上年增长 9.0%。2014 年衢州市委、 市政府全面落实“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 翻番”的战略部署,深化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一 个中心、两大战役”,以改革统领全局,全力干好“四件大事”, 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再创衢州绿色发展新优势,努力使衢州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 点。
2、高新技术优势明显。在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衢州坚 持突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项目引领、产业特色等来推进经济 发展。在由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 术产业园区“三区合并”的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内,以主导产业 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导向,以新材料、 节能环保与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绿色食品、特种纸业、特种皮革、新型建材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以及先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442”现代产业的优势基础。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转型提升,进一步做大产业平台,实现 转型跨越发展。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衢州坚持 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三改一拆”行动,对火车站片区 城中村进行规划改造,打造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在经 济相对滞后的农村,衢州重点保护古村落,以此来为子孙后代留 下一座座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并对农村垃圾分 类、生活污水治理进行了探索和推广,探索从垃圾中追求生态价 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以实现垃圾“分类化、减量化、生态化、资 源化”的目标;探索将污水转变为可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从而进 一步保护水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环境质量。
二、对衢州经验的理解 衢州的发展,有其地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但更重要的是衢州 有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有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的精神; 有求真务实,线、解放思想。衢州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敢于打 破常规,创新思维,敢为天下先。
国家政策允许的,用好用足用尽;国家政策没有规定的,大胆地 试,大胆地闯,努力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衢州成功范例之 一的“昆山之路”,其内涵和渊源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尝试, 敢于创新。1984 年国务院宣布成立经济特区,当时的昆山在没 有得到任何许可的情况下,1985 年就自己圈出 18 平方公里的 土地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展,走了上独创的自费开发之路。直 到 1991 年 1 月才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 年 8 月经国 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头部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如果没有当时的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就不可能有财 政收入年增 10 亿元的“昆山奇迹”。解放思想的另一方面,表 现在衢州党员干部勇于带头创业,敢于带头追求财富。他们认为 “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 干部”,自己都不能富,怎么能带领群众富呢?他们率先在党员 干部中广泛开展“双带”工程,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 众致富。
2、抢抓机遇。衢州人具有强烈的发展和机遇意识,始 终在观念上先人一步,在工作上高人一招,在效率上快人一拍。 改革开放以来,衢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吴文化的
人文优势,看准时机,狠抓机遇,努力发展。80 年代初,衢州 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实现了资本积累,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90 年代初,衢州抓住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 建立开发区,筑巢引凤,以灵活手段、优惠政策、宽松环境、周 到服务吸引大量外资,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经济发展从内向型向 外向型转变,从而使衢州的经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90 年代 末,衢州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 外部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从而促进了衢州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优化环境。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 环境是生产力,是招商引资的根本,是区域经济竞争的关键。衢 州秀丽别致的景色、政府高效规范的服务、市民热情文明的态度 都是衢州招商引资的优势,衢州努力创造的“四个环境”更是其 招商引资的“杀手锏”。一是政策环境,做到企业怎么顺心怎么 办。政策先行一步,抢占先机。衢州优良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 了大量的投资者。二是法制环境,做到企业怎么安心怎么办。衢 州良好的社会治安,让企业安心落户,安心发展。三是服务环境, 做到企业怎么开心怎么办。衢州全面树立“重商,亲商,安商, 富商”的理念,服务做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有事 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四是人文环境,做到
企业怎么舒心怎么办。衢州非常重视引进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 务业和旅游业,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生活娱乐服务。
4、和谐发展。进入 21 世纪,衢州在实现头部个“率 先”之后,把发展目标锁定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杆上。衢 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大行动计划”瞄准了衢州和谐发展的“短板”,更注重了科 学发展的重大目标,努力做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城市与农村 互动,开发与保护并举,民资与外资齐飞。今日衢州的发展状态, 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对衢州经验的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样学习借鉴衢州经验?我认 为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也不可能照搬照抄,重点是要学习衢州 开放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同时要实行“拿来主义”, 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学习、消化、借鉴衢州经验,巧妙地“拿来” 为我所用。
1、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近些年来,仙桃 的经济社会也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稳居全省县市首强,但与发 达地区相比,确实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推进 思想大解放,更新观念,用宽广的眼光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寻求 突破,实现超常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树立快发展、
大发展、争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意识,积极抢抓现阶段国家宏观 调控中的各项重大机遇,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在超前发展上做 文章,努力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尽快争先进位,重返全国县市百 强。
2、优化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我们要持之 以恒地抓好经济发展环境大整治,建立优化经济环境长效机制, 促进经济环境持续好转。要认真学习借鉴衢州招商引资的经验,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行“大招商、招大商”战略, 加强项目搜索,洽谈跟踪,主攻大产业,寻求大项目,确保招商 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同时,要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和平台 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要尽快建成投产,南城新区等园区建设要加 快步伐。
3、深化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90 年代末,衢 州在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居安思危,把发展民营经济作 为缩小与粤、浙等地区差距,化解外向型经济风险,再创经济发 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营 企业,使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和对财政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大。 仙桃民营经济还很弱小,我们要大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深化服 务,推进民营经济上台阶、成规模。对已有的民营企业,一定要 悉心呵护,助其成长。比如彭场镇的无纺布产业,已经有一定规 模,我们可以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促其尽快上档升级,组大做强,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群体。同
时,要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创业 辅导、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引进等服务,增强民营经济实 力和发展后劲。
4、科学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认真研究和 制定科学的“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和自身实际,以超前的眼光和对政策 的准确把握,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 机制、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城 市创建工作,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对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提高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改善人民群 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尽快融入“81”城市圈,加快“两型” 社会建设,促进仙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衢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